渭南时讯

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!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
渭南时讯 - 传播最具价值的资讯!

推进西安汉中协同发展,何以为径? ——以“全国一盘棋”擘画区域联动新图景

更新时间:2025-04-10 09:44:11点击:

    千年汉水奔涌,周秦汉唐的文明根系深扎秦岭南北;今日关中平原,西安与汉中正以协同发展之笔,续写“山河同脉、家国同心”的时代篇章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“健全区域战略体系”,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将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”列为重点任务。西安与汉中,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汇点,如何以协同发展破题,答好共同富裕的“时代问卷”?需以“战略共谋、产业共兴、文化共融、创新共进、民生共享”为径,铺就区域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推进西安汉中协同发展,何以为径? ——以“全国一盘棋”擘画区域联动新图景(图1)
        一、战略协同:打破壁垒,构建“1小时通勤圈”新格局
        “下好全国一盘棋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”西安与汉中的协同发展,首在打破行政藩篱与地理阻隔。2023年《汉中主动融入西安都市圈框架协议》的签署,标志着两地从“物理相邻”迈向“化学相融”。G5京昆高速扩容、城固机场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枢纽联动,正将“西安—汉中1小时通勤圈”从愿景变为现实。正如任玉岭先生诗中所言:“平山过千座,石方两千万”,基建的硬联通是协同发展的筋骨,而政策协同的软联通则是血脉。需进一步优化跨区域要素流动机制,探索税收共享、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,让人才、资金、技术如汉水般自由奔涌。
        二、产业联动:共筑“西汉蓉”航空走廊,激活链式效应
        产业协同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动能。汉中依托陕飞、万利航空等企业,已形成航空制造产业集群;西安凭借秦创原创新平台与科研院所优势,可赋能汉中补齐研发短板。两地共建“西汉蓉航空产业带”,推动飞机零部件制造、精密数控机床等产业链深度融合,正是“高山筑水渠,天河空中现”的生动实践。此外,西安数字经济与汉中绿色循环产业的“双向奔赴”,如京东物流智慧园区与汉中生态农业的数字化嫁接,将释放“1+1>2”的叠加效应。
        三、文化共融:周秦汉唐矩阵,书写“双城故事”
        “青砖黛瓦美,壁画并飞檐。”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,西安是盛唐气象的见证者。两地联合打造“周秦汉唐文化矩阵”,需以“汉唐文化主题专列”串联古栈道与大明宫,以非遗文创、戏剧创作共塑文化IP。如任玉岭先生笔下“津门南开密群科,济世为民宏图展”,文化协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文旅经济的引擎。建议设立跨区域文化基金,支持张骞丝路文化节、秦岭生态艺术展等品牌活动,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活力。
        四、科创由势转能,点燃“秦创原+汉江源”双引擎
        科技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动力,聚力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。积极运行秦创原总窗口汉中离岸创新中心,深入对接秦创原总窗口,对标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体系建设评估细则,提升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和各县区秦创原分平台服务效能,探索“总部+基地”“研发+制造”模式,支撑区域创新发展。未来需深化“飞地园区”机制,推动西安高校与汉中经开区“结对孵化”,让“三九桃花现,三伏洞结冰”的汉中生态优势,与西安的科创势能碰撞出“绿色科技”火花。
        五、民生共享:从“异地就医”到“同城待遇
        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普惠于民。当前,西安与汉中已实现医保异地结算、公积金互认互贷,但教育、医疗等深层次共享仍需突破。建议借鉴“西高新教育集团汉中分校”经验,推广“名校托管”“医联体共建”等模式;依托“西汉协同发展集团”,举办跨区域招聘会,促进劳动力“技能升级、精准就业”。“良港有五座,火车十五站”,民生福祉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需以更细腻的政策针脚缝补。
 
        六、结语:山河同脉谋新局,双城共济向未来
        “豪情贯长虹,胆魄撼人寰。”西安与汉中的协同发展,是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微观缩影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关键落子。从“引汉济渭”的生态共保到“西汉蓉”航空走廊的产业共兴,从周秦汉唐的文化共融到秦创原的科创共进,两地正以“握指成拳”的合力,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式。面向未来,唯有坚守“系统集成、融合联动”的总书记嘱托,方能将“双城故事”升华为“共同富裕”的壮阔史诗。
           (许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