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10-21 08:02:32点击:
(1)主旨:
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组织班级成员开展“宿舍卫生大扫除”这一具体实践,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,于细微之处见精神。活动不仅着眼于营造整洁、安全、和谐的生活环境,更重在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、劳动观念与自理能力。通过亲手创造美好环境的过程,深刻感悟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的责任担当,将爱护小“家”与建设大“家”联系起来,锤炼严谨细致、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。激励全体成员以明亮之舍,涵养澄澈之心,以井然之序,砥砺奋进之志,共同为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明贡献青春力量。
(2)活动形式:
同学们在课余自行安排恰当的时间,安排宿舍卫生打扫;各宿舍成员通力合作,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,同时将各人打扫卫生时的照片拍摄进行记录,并将自己宿舍打扫之后的整齐、干净成果拍照上传,进行展示。
(3)时间及地点:
时间:10月9日 —— 10月19日(集中打扫与评比阶段)
地点:规培2503班 各成员宿舍
(4)参与情况:
规培2503全体同学
(5)具体分工:
活动策划:李钊博
活动文案:张宇晨
具体参与:规培2503部分同学(周天尧、李钊博、黄科睿、卢昱帆、张紫杨、冯翊桓、李心怡、管弘锦、孙潇然、李昕格、胡柏楠)
(6)活动过程:
同学们在课余自行安排恰当的时间,安排宿舍卫生打扫;各宿舍成员通力合作,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,同时将各人打扫卫生时的照片拍摄进行记录,并将自己宿舍打扫之后的整齐、干净成果拍照上传,进行展示。
活动成果展示:
(1)活动感悟:
为期11天的“一屋之光,青春之窗”共建文明宿舍主题团日活动落幕时,看着宿舍里窗明几净的书桌、整齐叠放的被褥,以及成员间默契的相视一笑,我忽然懂得:这场关于“打扫”的实践,早已超越清洁本身,成为我们大学生涯里一堂生动的成长课。
活动之初,我对“深度清洁宿舍”的任务满是敷衍。总觉得作为医学生,我们的重心应在实验室与自习室,花时间擦玻璃、理衣柜是“浪费精力”。直到实践行动组分配任务,我负责清理阳台角落的积灰——当旧抹布在瓷砖上反复摩擦,从最初的黑灰色污水,到后来能映出窗外梧桐树影的清水,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与视觉上的焕然一新,竟让我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原来我们常常忽略,“生活”本就是成长的一部分:连自己的居住空间都无法打理好,又怎能指望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,做到对病历细节的严谨把控、对患者需求的细致关怀?
真正的触动,发生在宿舍互访环节。走进同班另一个宿舍时,我被他们的“小心思”打动:书架上按学科分类的医学教材旁,摆着几盆多肉绿植;门后贴着手写的“作息提醒表”,标注着彼此的考研复习时段与休息时间;甚至卫生间的洗漱台,都用分隔盒将牙刷、牙膏归置得井井有条。交流时,他们说:“整理的不只是物品,更是我们的生活节奏。”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——过去我总抱怨“时间不够用”,却从未发现自己的书桌常被零食袋、散乱的笔记占据,每天花在找东西上的时间,竟足以完成一套练习题。也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学着规划空间、管理时间,将宿舍的“整理逻辑”迁移到学习中:用文件夹分类整理笔记,用日程本规划复习进度,生活与学习的秩序感,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。
活动接近尾声时,宣传评比组展示的“宿舍焕新”对比图在班级群里刷屏:从杂乱到整洁,从冷清到温馨,每一张图片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。但更珍贵的,是我们学会了“看见”彼此。有同学主动帮室友清理堆积的快递箱,有同学分享“衣物收纳技巧”,原本因“各自忙碌”而略显疏离的宿舍关系,在共同劳动中变得亲密。记得一次打扫时,室友不慎打翻了消毒液,大家没有抱怨,而是立刻分头找抹布、开窗通风——那个瞬间,我真切感受到“集体”的意义:不是简单的“住在一起”,而是懂得为他人分担、与同伴协作。这种默契,不正是未来我们走上临床岗位,与同事并肩救治患者时最需要的品质吗?
荀子曾言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这场活动让我深刻明白,“扫一屋”从来不是“扫天下”的对立面,而是通往“扫天下”的必经之路。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,我们未来要“扫”的“天下”,是医院里患者的健康期盼,是医学领域的未知难题,是社会对青年医者的信任与托付。而这份“扫天下”的底气,正源于今日我们在宿舍里习得的:对细节的敬畏、对责任的担当、对协作的认同。
如今,宿舍的玻璃依旧明亮,书桌依旧整齐,更重要的是,我们心中多了一份清醒的认知:成长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,而是藏在每一次擦净污渍、每一次整理物品、每一次为同伴搭手中。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会带着这份“扫一屋”的耐心与决心,在医学之路上稳步前行——以严谨态度钻研专业知识,以细致关怀对待患者,用青春的行动证明:能打理好一方小天地的我们,终将有能力守护更大的“天下”。
(2)未来期望:
一、从“短期突击”到“长效习惯”,让整洁成为生活常态
期待此次活动打破“评比时干净、评比后反弹”的怪圈,将宿舍整理从“任务式行动”转化为日常习惯。比如制定宿舍“每日5分钟整理公约”,成员轮流负责桌面归置、垃圾清理;定期开展“宿舍小检查”,不追求“完美达标”,只确保环境始终清爽。让“随手整理书桌”“及时清理垃圾”像“每日背单词”一样自然,用持续的小行动,涵养不松懈的自律意识——毕竟,能长期保持生活秩序的人,未来在临床工作中,也更能做到对病历细节的严谨把控。
二、从“单一清洁”到“文化共建”,让宿舍成为精神港湾
期待宿舍建设跳出“只重卫生”的局限,延伸为“有温度、有特色”的文化空间。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属于宿舍的独特符号:医学生宿舍可开辟“错题分享角”,贴满彼此整理的解剖学难点笔记;喜欢阅读的宿舍可设立“图书漂流架”,成员定期交换书籍并写下读后感;逢同学生日时,大家一起用便利贴贴满“祝福墙”。让宿舍不仅是“睡觉的地方”,更是能交流学业、分享心事、传递温暖的“精神小家”,用文化的凝聚力,培养我们对“集体”的归属感与责任感。
三、从“班级内部”到“跨级联动”,让经验成为共享财富
期待将此次活动的经验从“规培2503班”延伸到更多班级,搭建“文明宿舍经验共享平台”。比如组织跨年级交流会,邀请高年级学长分享“宿舍收纳技巧”“考研期间宿舍作息协调方法”;制作“宿舍焕新手册”,汇总此次活动中的清洁妙招、安全排查要点,发放给低年级同学;甚至可以开展“跨班宿舍互访”,让不同班级的同学互相借鉴优势——有的宿舍擅长空间利用,有的宿舍擅长氛围营造,通过联动打破“信息壁垒”,让“扫一屋”的智慧惠及更多人,培养我们“开放分享、互助共赢”的格局。
四、从“宿舍小境”到“人生大课”,让行动践行“扫天下”初心
期待此次“扫一屋”的实践,能真正成为我们理解“扫天下”的起点,将宿舍里的收获转化为未来的行动力。作为医学生,未来我们要“扫”的“天下”,是患者的健康难题、是医学领域的未知挑战。我们愿以此次活动中习得的“细致”,在未来的诊断中不遗漏任何一个症状细节;以活动中培养的“协作”,在临床团队中与同事高效配合、共克难关;以活动中树立的“责任”,始终牢记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誓言。让“把小事做好”的信念,成为我们奔赴医学之路的底气,真正实现从“整理宿舍”到“守护生命”的成长跨越。
(3)活动支出:
本次活动支出由各宿舍自行承担。
(4)活动反馈:
为期11天的“一屋之光,青春之窗”活动,不仅让规培2503班宿舍焕新,更在我们心中种下“自律、协作、责任”的种子。这场“扫一屋”的实践,是一堂成长课——它让我们懂得,宿舍秩序是生活态度的缩影,协作是集体力量的核心,对小事的认真,正是未来“扫天下”的底气。活动落幕,但“养习惯、践初心”的决心已扎根,我们将带着收获,在医学路上稳步前行。
以下为部分同学自述感悟:
周天尧:“作为实践行动组成员,这次活动彻底改变了我对宿舍的认知。从前我把宿舍只当“睡觉的地方”,书桌散乱、阳台积灰,直到参与清洁才发现,整理环境也是整理心态。擦玻璃时,看着它从模糊到透亮,我忽然懂了“细节决定成败”——就像学解剖漏看神经分支会误解生理机制,忽略宿舍污渍也会让生活失序。宿舍互访时,其他宿舍的收纳盒、作息表启发了我,我开始制定“每日整理计划”,并把逻辑用到学习中。如今,我不仅有了整洁宿舍,更收获了自律习惯,未来行医,也会带着这份细致对待病历与患者。”
李钊博:“作为策划人,看着活动落地圆满,我最大的收获是“看见”集体力量。起初担心大家缺乏热情,却没想到各小组都全力以赴:联络组对接标准、后勤组采购规划、宣传组熬夜整理素材。一次打扫中,有同学打翻消毒液,大家立刻分工处理,让我真切懂了“集体”的意义。活动也推翻了我的认知——原以为“文明宿舍”只看卫生,却发现同学们自发打造的“错题角”“图书架”,让宿舍成了有温度的空间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“扫一屋”更是凝聚人心;未来无论组织活动还是临床协作,我都会记得:成长从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一群人并肩前行。”(规培养教育2503团支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