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南时讯

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!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
渭南时讯 - 传播最具价值的资讯!

故乡牲灵

更新时间:2025-05-04 19:47:13点击:

秦 川 牛

记忆怎么也挥之不去旧年乡村田地情形,晨光里,牛拽着犁,蹄子踏实有力地迈在田地,农人挥鞭扶犁呦喝,身后泥浪翻滚,一片土地的气息,一派醉人的风光。

这是属于故乡秦川牛的劳作画。后来见过许多画家笔下的这种画,总在与心头深刻的那幅图触比,怎么也觉难得其仿佛,无了自然本色,还有那瞬间原生态的习勤耐劳,田野本该的朴讷风色。我听见心里的一个声音在说:秦川牛,你的确属于那个时代的乡村画面,写下了留在岁月深处的居功至伟!

如今秦川牛早已退隐在历史幕后,但映在它眼里的憨厚默然,沉稳实在,与农耕文明的慢条斯理,成了故乡怀旧的表征,不无勤劳不辍的象征意味。它可是古久不息的,公元前八世纪,富平县志就有“择良牛献牛”的记载,见诸食用与耕作。在这深久的,起自牛的鼻祖,代代就被人类“重重地用”的过程已经雄辩地表明,牛绝对是经得起考验的,堪当重任的,人类的可靠伙伴。

故乡牲灵(图1)

它吃的是草,挤的是奶,流的是汗,出的是力,却从没有丝豪抱怨,不会发牢骚,说怪话,顾影自怜地斤斤计较,只在生命不息,奔搏不止,绝可算畜力届忠诚的“无产阶级革命战士”。它与人类相善,哞出实诚,从不耍尖溜滑,使性子,玩小心眼,搞什么阴谋诡计。只偶尔有小脾气,绝大多数时候还在修养敦厚,与劳动人民结下了朴素的阶级情谊。

这情谊从人们对牛的昵称中可以见出,也是农人们表达诚挚的独特方式。秦川牛的名字,也不是起始就有的,在先人们称其平原牛、短角种牛,随着时日累积,了解加深,将个区域特色也罩在它们身上,就有了“渭牛”、“秦牛”这样的地方性俗称,渐渐归笼于后八百里秦川的豪迈,就有了“秦川牛”这个响当当的爱称。由这名之衍变,即可饱窥人们对秦川牛功劳的认可,对其性情源自肺腑的青睐与喜爱。

敬牛者,牛恒敬之,也见牛之甘为知己者役。故里的秦川牛,就这样甘愿为质朴,厚道,重牛的乡亲们鞠躬尽瘁,出大力,流大汗,施大为,果不负人们期望,赢得了前生今世名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国家有关农研机构实地察研后,感服于故乡秦川牛的数量与质量,还有它在劳动生涯的“丰功伟绩”,毫无犹豫地将富平作了秦川牛基地县,秦川牛一下声名鹊起,成了无可争议的畜力品牌。但秦川牛也如乡亲们一样地低调,不因自个优秀而骄矜,或者摆谱躺平,依然将个勤劳奉为圭臬,皆作了鲁迅先生笔下的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让人油然而生敬意。

记得幼时生产队饲养室就有几头大黄秦川牛,成了村里人眼中的宝贝,引得不少四围畜力缺乏的村庄农人,农闲时慕名来饲养室观看。望到别村人的羡慕眼光与啧啧称赞,乡亲们心里像灌了蜜般甜润舒泰,直觉牛还真给咱村人长了脸,成了当之无愧的“村之重器”,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。小伙伴的父亲刚好做饲养员,那时候的冬季似乎很冷,晚上饲养室牛粪烧的炕,烫人屁股,便成了孩子们冬夜御寒的向往,当然也是我俩的钟爱处。尽管屁股被破竹席篾戳破了多少回,仍然让人贪恋不已,在那贫瘠年代的寒夜,委实给了人不少温暖的慰藉。

除了这暖和,我的更大乐子在能够与牛为伴,尤其起夜牛圈小解,那股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,闻起来不只舒服,还牵馋人,不由人按村里人迷信的说法,怀疑自个是牛托生的。连这给村里人带来无比荣耀的牛,暗夜里的反刍与鼻息声,都那么可爱有力。小解完,还常黑摸那牛的屁股,也觉自个增了不少牛力,第二天即找平时角力摔跤常输给的,全村小孩力气最大的玩伴“决战”,没想到还真破天荒赢了。望到他那莫名其妙的神色,我心下不由得意地笑了,他也许至今也不会明白个中原因,俺可是牛力附体的娃儿哟!
故乡牲灵(图2)

那时对秦川牛的了解是简单而幼稚的,只觉它溜滑泛黄的庞躯,包裹着一颗憨子样只知劳动的心,以及一股甘愿让人驱使的蛮力,直到在县委办做了秘书,看过许多资料,对它才有了进一步不无理致的了解,似乎离它的灵魂亦更近了一步。就连它的颜色也不那么简单了,虽然统称黄牛,但还是有着三色的展现,——以红为主,紫次之,最后才是黄,一下子对这黄色有了充分到位的了了,的确不无“色”迷迷的牵缠。

最惹人的还是那短而钝,质底细腻见出亮肉色,多向外下方略弯,曲致生奇的两只牛角,还真让人一下子钻了这牛角尖,兴味浓郁。只觉这“角”色,分明浑身高光的显摆,引人注目,也是全身所有力量汇集的亮点所在,见出雄纠纠的“武夫”气概,熠增秦川牛不少威势。好多次,在梦里,长期优案所养成的想象习惯,也发挥了传奇荒诞之力,让我也额生了同样质底的角,醒来摸额却无,心里竟不无遗憾,绝对的“牛痴”!

秦川牛绝是胸怀阔大,还将之淋漓尽致地外展在形体。你看,它的腹部曲张健美,袒露着忠悃无欺,似乎容得下任何辛疲疫使,还有人所加给它的委屈无奈,生计所给它的窘迫不堪。这种格局不只限于腹地,还渐次延展在了肩部的浑圆宽博后抻,造就了背腰的平直宽广,开张隆收有致,自如适体,的确可见“相因心生”。这就是它通体的胸怀,本该的样子,你在微喟:造化真出秦川牛的神秀。

这样想时,从前小学时际,帮服生产队三夏的情形,又活活地映在了脑海。那时放忙假,在生产力劳动,若能分配到牵牛拉运组,真确无比荣幸。那种当上“牛倌”的光荣与自豪,发自每个毛孔的得意与快乐,是用任何语言难以形容的,晚上作梦也会笑醒。你与秦川牛一同为生产队的丰收,尽着自己的全贡,做着微薄却实在的贡献,俨然与小英雄雨来样与有荣焉。是呀,满车麦香,牛叫人唤,多好的一幅山乡丰收图!

牛的付出是全身心的,毫不保留的。记得村里那头出力最大的老黄牛,地头回转身时,不幸从高埝上摔下去死了,牛身殉职,村人们如丧考妣,哭声沸天,只为牛的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不,即便死了也不能“已”,还将肉身分献给各家各户,似乎是那牛的遗愿。对这死牛,虽然大家惋惜,却难忘它的好处,让它进入贫困时际很少食肉的村民肚子,仿佛是最好归宿,牛也给村里不少人托了这样的遗梦。

经过征询大家意见,队务会研商,决计将牛肢解分离,分发各家各户,久难吃到肉的乡亲们,终于分到了牛肉,虽悲恸万分,但还一面默念牛的好处,一面将牛肉煮了下肚,以慰已经忘了荤味的胃口。个个脱了失牛的悲情,又念这牛死后的慷慨奉献,真得理解呀,那时要能吃上肉,还真无异于白日做梦。但那天夜里,人们的梦就圆了,乡村上空飘着牛肉的乡味,连这夜晚也见得丰腻可爱。

我家分到了些许牛肉,我便欣欣然守在灶火边,卖力地拉着风箱,望到牛肉在锅里冒腾煎沸,丝丝香气钻入鼻口。我于那煎沸声中,分明听到的是老黄牛的哭泣,脑子随即画出这头老实勤快,仍在拽犁拉车的老黄牛情形,心下竟有了小小的伤感。不过,还是牛肉的诱惑占了上风,牛肉出锅熟了,娘撕了一小绺,我蘸了点盐吃下去,真香,那伤感登时又化作了对那牛的感激与感动。至今想起,那夜的牛肉,就是香!

后来也知道,秦川牛就有肉用的本责,故而想到那老牛彼时能让全村人美餐一顿,的确死得其所,甚或重于泰山了。现在乡村田野劳作,再也不用畜力了,秦川牛几乎见不到了,让人怪为想念的。

不过,真要总结那个时代,故乡的畜力,我敢说,秦川牛当为冠也。

关 中 驴

读过莫言的《生死疲劳》,觉得连一个旧时地主的轮回,都是自驴开始的,而且还将驴的脾性发酵为一章“驴折腾”,好像不折腾便不就是驴了。看来驴在大多数人眼里,性格不怎么好,还多少带了些盲目性。

让驴情何以堪的,还不至此。至若人们挂在嘴边的,驴头不对马嘴;你比驴还懒驴都知道,诸多人的傻懒憨处,都一股脑嫁“祸”于驴,真是欲加之驴罪,何患无词了。设若真有如刘亮程先生所写到通人性的驴,绝会振振有声说:人们呀,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,别啥都怪我们驴,我们绝如你们样也有藉口,——驴非圣贤,孰能无过!?我想任谁面对驴之问,也会黔驴技穷,无言以对。没想到,又把驴绕了进去,要怪只怪千余年前的柳宗元,谁让他写出了这个寓多故事呢。
;不过话说回来,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一头驴,而要看驴如看人,多看其好处,而且还要不忘用放大镜去看,那就多乎哉,驴圣矣。不然连张果老这个据说凑数在八仙之列者,也不会骑它,而且还骑得在“倒”——充分说明他对驴的绝对信任,连带那驴也入了“仙”系,还将个绝对实诚挺在驴首,且不知疲倦地随了张老奔波,耐劳也耐出了天地明证,还在聒噪什么呢?!

张果老骑的这驴据我所知,大抵不是故乡的关中驴,我们这里的驴只与乡间农人贴近,极少驴仙脾气,也算克己复礼的典范,驴圈不朽之楷模。你不得不承认,家乡的驴真格低调务实不张扬,只知负重用蹄子叩响乡间路径,偶尔打着响鼻,还以此为乐,高兴时忘情地嗷嗯几声,似乎不这样,便不能表达对劳动,还有属于自身责任与职司的由衷喜受了。
故乡牲灵(图3)

驴名有了关中,自然地域特色浓郁,还通了当地人的性情,每日惯看了做人的忙忙碌碌,自然做驴的也踏踏实实,彼此深融介入,度过了无数那个年代的朝暾而做,日落而栖。尽管物种古老,身体与心灵还在远古,却不输与时而进的人们的精气神。仍然不无质实典雅的美态,实在长了关中农人们的脸面,且看它外形高大,五官齐整,阔额粉鼻,眼炯耳长,颈部浑然与肩打成一片,处处皆尽体健壮美。颜色也在适人,通身黑或栗色皮毛,顺溜光鲜无杂色,让人目染即感服它的“帅呆酷毙”,不得不承认它在驴界的“美霸”地位。

关中驴不只美的可爱,还是力量的展示。那支撑美体的端正恰适的四肢,个个关节强劲,筋腱分明,尤其那蹄,大而浑圆,坚致给力,稳墩墩踏在大地上,将个美的实受,力的无畏,活脱脱展示在人间。这可不是吹的,得用实力说话,据关中驴过往有据可查出力情形看,一头驴的可大劲力近半吨,而且能者多劳,耕拉驮运,样样不落牛后,只在用行动表明,不管古今雅士闲人所言骡之任何诽谤,皆乃无稽之谈耳,似乎亦在行胜于言:“奋自己的蹄,让别人去置喙吧!”非得不遗余力,方觉惬意,才会舒情地引颈“呕”歌。

想想那些年的乡村夏秋收播时际,广野阡陌,牛来驴往,哞噢互答,让丰收与耕种都有了生气与亮色,属于牲灵的欢快,农人的笑乐,孩子们的喧闹,涂抹在了乡村的天空,至今仍然响在每个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灵魂深处。

那些慢的时光,还有容易得到的满足,都是用无言说话的,决不是无论何时的市侩们的虚头巴脑,一言一行都默静充实,见出关中驴与农人们的情深意长,而这一切只一根僵绳就做了良感导线。一头可感关中驴的卖力,热络,厚实,舒畅,一头可感农人们生活的追寻,勤丰,幸福,满足。驴在感奋,不声不响努力,人在感念,见吃见喝回报。在养驴上,人们委实积极给足,不遗余力,以麦秸为主,谷草、麦糠、豆蔓、苜蓿等等调剂,还总结出了饲养顺口溜:“草膘、料力、水精神”,“三勤(勤饮、勤喂、勤休息)”的管理经验,足见人驴情殷的温纯绵软。

好多时候,我总在钦敬关中驴,闲暇时,总那样裕如达适,双目微闭,似乎在思考着一个又一个哲学问题,还在自我默然论证,神色异常深远,清澈,真如驴界的老子、甘地。冥思间不忘用响鼻告给人们,它透悟了自洪荒而来的人世间及驴界的万象,沧桑,轮回,故而如此诚挚无怨地受着农人驱使,的确不无下人之心,驴得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不愧为牲灵界的至驴,圣驴,神驴。
故乡牲灵(图4)

人也要学学关中驴的这种纯粹忘我,任何时候都得如它之彻悟,对生活不抱怨,对人生不放弃,对命运不低头,将个活着就是胜利进行到底。在这点上,还真要像刘亮程赞驴所言:“你活得不如人时,看看身边的驴,也就好过多了。驴平衡了你的生活,驴是一个不轻不重的砝码。”

时光还真匆匆,如今乡村已很难再见到关中驴了,的确成了稀罕物种。可是有关它的故事与传说,已然留在了过去的畜力记忆,任机器轰鸣也难掩去属于它的声迹。

用心去听,我还是听到了它在岁月深处的表白:人们啊,我以关中驴的名誉呼吁你们,须记得我们的好处,遇事多反思自己,莫再埋怨带累我们驴类了!

奶 山 羊

写下这三个字,情感即悄然起出柔波,波里漾出奶山羊温驯可人的形象。在富平这个“奶山羊之乡”,它还真是人们灵海深处,至情最柔,响当当可爱的牲灵了。

昔年在县委伏身文案,每写文介绍县域特色,奶山羊绝是得重重书写的得意产业,大有群羊奔腾纸面的气势,单纸透香味的“奶”字,入眼即唇齿生液,饧化了人的情绪。因着奶山羊数量大,质量好,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国家级奶山羊第一次协会就在富平召开,成了全国奶山羊重点基地县。
故乡牲灵(图5)
   这羊的确名至实归,经住了时光考验,如水流年间淌下羊奶的丰茂可人,还真做了强壮一个民族的不可或缺,给这个当时的内陆腹地的农业大县,带来不少属于羊的桂冠,委实“阳”光灿烂。记得有年,温家宝总理还专程来富,调研过奶山羊养殖,摸着本地清秀不无灵性的奶山羊,连声赞叹它的好。至今回味起这个亲民总理的颂誉,当地人回味中脸上依然浮出骄人的光晕,简直在说,斯羊的确功莫大焉,尤其在那不无涩困的年代,还真是农人家中的尤物。

这个给家乡人带来慰藉与荣光的畜类,也真有了年月旧迹,似乎隐约带了些许宗教意味,还与我曾作过末任书记的南社乡有着历史的牵藤挂蔓,的确让人心下温馨,不无亲切。要说地方自古就有养羊的习惯,但奶山羊的引进,大抵为民国二十三年的事了。县城基督教堂通过外国教会引进两只瑞士沙能奶山羊,带连了浓浓的耶稣情结,俨然也闪着十字架的光泽,怪不得凡奶山羊骨子里都有着普爱的味道,原来源头在此,不由人见到这羊便心起宗教般的神圣与仰敬。

真正落户民间,则是七年后,南社木截口一村民(可惜没有姓氏记载,还真是个有头脑,且立了“羊功”的人),由武功买回一头奶山羊,成了奶山羊农户养殖之滥觞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这零星散养渐次衍化为区域饲养。不过建国初期存栏量还在羞涩,要说凡事还得组织化引导,因着县上建起了炼乳车间,奶的销路一下开阔了许多,奶山羊养殖悄然而热,成了乡间农户的普适产业,规模初具,积以时日,茁壮成长,以至如今的骄人局面。

奶山羊主要有两个品种,一为纯粹的莎能奶山羊,一为改良羊种的关中奶山羊,实际上是由莎能羊做父本,与原土著奶羊级进杂交生成,因之其父系基因仍是莎能奶山羊,两个羊种有着血浓于水般的亲缘。

进化而来的关中奶山羊,的确“美不胜收”,体量适中,头颈躯干及四肢修长,胸宽背平,腹括腰朗,通体扎实有力,清秀见致,不无貌相的可爱适性,公母羊堪称羊中之娇美者也。美且受用,奶产丰优,全乳期每只羊平均奶产逾半吨,深在倾情付出,不失“羊冠”风仪。你说,这样的奶山羊,谁个不喜欢,谁人不愿养呢?!

许多牲灵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后,功成退隐,譬如关中驴、秦川牛,但奶山羊依然孜孜矻矻地不辞辛劳,继续在新的情势下大显身手,成了农人们眼中的“香饽饽”,还迎来了属于它们的“好时代”。随着县里几家大的养殖企业发展,公司加基地的式范优进,奶山羊实现了集中养育,还“羊性化”地自在起居,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、活动室、洗澡间、挤奶室,吃得科学精细,住得宽畅明亮,走得羊道畅通,奶得鲜净活泛,的确非昔之养羊可比也哉!如此功臣,如此优待,实见勋之可当,受之不愧,在这些新生代奶山羊,绝会幸福安适感暴棚,咩歌属于它们的新时代。

感念奶山羊的前生今世,不由意绪回溯儿时家中的那只奶山羊。那是我看过小人书《鸡毛信》后,缠着爷爷比照书中小英雄海娃那只羊的模样买的,——通身浑白,惟有眼圈周围一坨乌黑,羊角分明锐利,见出雄赳赳气概。也许海娃送信的不是奶山羊吧,但我却认为是的,不过是不是不重要,只要外形上得其仿佛即可。故而,在主观上我有了这羊就是从那小人书里走出来的感觉,每回在村外荒滩草地,与村里同放羊的孩子,玩起了鸡毛信的游戏,稚嫩的顽童式英雄主义的欢笑,撒满了田野,天真而奔放。

这奶山羊不只让我们这些顽童在故乡的田野上踢天设井,还惠而不费地吃草挤奶,为农人贫穷的日子涂抹了不少亮色。每天薄明时分,学校门前的高埠上,收羊奶老汉的自行车铃声,还有的哨子声,响在了小村的上空。
故乡牲灵(图6)

家家挤了羊奶,男女老少用瓦罐装了,排队验了质量,过了秤,白哗哗入了自行车后座两边泛着青光的大铁皮筒,扣上了外盖。人们接过羊奶老汉从内衣囗袋里掏出的,依然带着体温的零散纸币。仿佛这一切,都是有温度的传递,让农家的日子有了微薄入项。很容易的满足,晨光里,让每个人脸挂快乐,在羊奶老汉渐渐远去的车铃声中,提着空瓦罐散去。

隔着时空,那铃声依然响在耳际,只是着上了斑驳旧色,依然会给人暖心的回味,属于奶山羊带给农人日子的好处,怎么也挥之不去,在岁月深处闪着奶白的光。

如今,还在接续传奇,柔软了故乡人的梦境,如此清丽,要妙,广阔。

2025年元月5日午,读而写斋

作者简介:巴漠,嗜读写作者,文学学士,渭南市二黄水文化顾问,曾在省内外各种刊物发表论文、散文、小说近百篇,出版作品二百万字,著有诗文集《驼铃声声》,文论集《跋涉集》,散文集《水怡》,长篇小说《火山口》(陕西传媒网连载)、《黑石村往事》,小说《白马道》获中华文学星光大道、《今古传奇》第二届全国优秀小说奖,获2022年度网络“最佳诗词奖”、《华文月刊》最佳小说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