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05-04 21:01:18点击:
设若不前去阎良拜访董恒渭先生,陕师大历史系毕业的学兄,我这个中文系学弟,就不会知道自个生活的地方,实在与秦汉两个王朝的开初发皇之地古栎阳如此之近。只会依旧与高陵那个叫栎阳的地方混淆史事,大谬不然,近于“南辕北辙”。
初夏甫炎,天气满满的人情味,不无恻隐之心,怕人热着似地或然在阴,掩住了自个季初“骄横”的,不无清风拂面。真是出行难得的好日子。天公如此作美,心下在想,倘借这“恩惠”去阎良,拜访这位博学善思,久未谋面的学兄与乡党才好。
隔空也似望到,他那黝黑憨厚的脸庞,还有不无热忱的眼睛,正望定你,招邀你,让人倍觉亲切,暖心,只想尽快见到他,与之畅叙契阔。不过也有点私心,借机蹭点历史知识,多好。
正是这样的一个清晨,怀了如此心情,拨通了学兄的电话。电话那端的他,不料与我心灵感应似的不谋而合,即邀我前去,还说叫上与我有着良师益友般的,外院毕业的张铁虎先生,现在西飞一中绝算资深权威的外语教师,将届退休,同去战国时商鞅变法之地古栎阳看转一下。恰挠拨在我那点嗜好史究的“私心”,不由欣欣然,心早飞至那里。
与此同时,脑海也浮出铁虎老兄高大的身量,眼镜背后的睿智和善,不无热忱光泽,言行间文人式的洒脱与忠悃,他与学兄,似乎同在那里,对我的前去正在翘首以待,让我不由地诚惶诚恐起来。这人不只书教得出类拔翠,书法还颇有造诣,尤其现代诗写得裕如不俗,浑身透见才华横溢。亦可算学兄做西飞一中校长时的老部下,两人不只习性相近,学识上也惺惺相惜,互为欣赏,每次去阎良,学兄都会叫上他,真的让我喜出望外。
想到这里,便携妻驱车一同前往拜访,思想还在念及学兄的好处。学兄这人勤谨实为,努力不辍,虽已退了领导岗位,还在发出余热,任事阎良延安精神研究会,恰合了他的所学擅长。不只这些,他常含在面上的善解人意的微笑,老舍样谦逊蔼然舍已从人的神色,会感染饧化你,仿佛让你直接熏染于他的人格魅力,还有自带的延安精神。
及至阎良,果不出所料,学兄早与铁虎兄候在阎良城边道旁,同上了我的车。一上车,他就津津有味地给我讲起,秦汉栎阳古城挖掘的始末,还有其中的巨大成就,喜不自禁,犹如个人获了什么至宝似的。而我过去对此一片茫然,只觉每次去渭南,路经武屯街口,常见路旁高大的商鞅雕像,心地会念及高中历史上所学的变法故事,“徙木立信”这个成语随之而出,仅此一闪而过,连栎阳这个地名也在隐约淡化,对事不对地,对临潼那个栎阳也不去考究,真可见“糊涂提”。今听他说,方拨云见日,明白了内里的史实考证,不觉茅塞顿开,讶异于这地方历史上的重要,以及它深刻在时间中的意义。
他说到刘邦父亲曾在此居住,死后葬在不远处的荆山塬——太上皇陵,引起了我对这地方的浓厚兴味。刚好我正在读《史记》,于它的“索隐”大抵获知,刘邦因其父丧葬在此,好像还专门设了个万年县。皇帝老儿的父亲就是不一般,葬地还会叫了万年县,仿佛不如此就不算尽孝心,还可打自我的小算盘,让老子虽归了黄泉,还得护佑子孙江山万年似的。不只刘邦如此,据索隐好像历史上多个皇帝老子死后都这样做的,名万年者何其多,因之塬上刘太上皇陵,还叫做“万年陵”就不足为奇了。
至于这万年县是否确切,具体含不含栎阳古城,到底该做何解,我非专门学者,就不得而知了。何况我本有五柳先生式的“读书不求甚解”习惯,听学兄讲亦知刘邦之父晚年常住古栎阳城,还是商鞅变法的原生地,便对栎阳古城生发了浓厚的兴味,心下颇感激学兄邀我去那里观览旧址,这下我便开揭开心里诸多疑团。
这里旧迹开考时,学兄也参与过,故来龙去脉,他一概而知。听他讲,其起初发现还真无巧不成书,也见偶然,偶然得如同牛顿看见苹果掉下树,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。万有引力本就存在,没有牛顿的偶然,就难有其明世为用,却是必然的。这栎阳古镇一样,没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武屯村民李海峰在村南取土,意外挖出八枚金饼,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,大抵就不会有古栎阳城的重新面世。
栎阳城早就在了那里,虽然隐没在了风尘厚土下,似乎没了踪迹,民国期有人据文献判定其在武屯古城一带,但没有显迹可证,而临潼栎阳镇的名字早就摆在那里,人们还是相信那里就是货真价实的古栎阳。但李海峰不经意的取土,似有老天冥冥中不甘心让这个数千年古城湮没,就借了李海峰的挖土横空出去,给人以惊艳,也颠覆了人们的固念成见,让这个历史上举足轻重,王国迈入帝国的拐点,封建王朝的肇始,在考古的次第迈进中,去了雾罩,露出真容,不由人为这隐在历史背后的机缘更其击节赞叹。
我的思绪,就这样浮凸在这座古旧老城的往事如烟,如在了时光隧道。《史记》也转载了贾谊的《过秦论》,实在说明,大史公对他的诸多观点深以为然,我忽觉得,所谓的奋六世之烈,似乎与眼前这个浩大遗址,划着无形却感奋人心的等号。回溯秦兴之路并不是一番风顺的,从开国到穆公为一个时期,“开国十二,遂霸西戎”,跻身春秋五霸,后又走了下坡路,到了战国期,竟连魏国也欺负它,夺取了河西之地,辱莫大焉。
公元前三八四年,秦献公继位,这个有作为的君主,有乃祖穆公刚烈进取之遗风,一举收复河西之地,迁都栎阳。人言“人挪活,树挪死”,献公迁都还真迁到了“相”上,秦自六国有八迁,第七迁前之迀,或多或少在被动,惟这第七次“活”迁在风生水起。也可说告别了过往的横野粗蛮,归入文明序列,摒弃了活人陪葬残习,“初行为市”,翅冀渐丰,脱胎换骨,措置于强者之属。
孝公继位后,思路更为活跃,境界更其开阔,步伐更在豪迈。广纳贤才,引进卫鞅主持变法,从根本上发力,鼎新革故,为后人一统江山,整合纷局,扎实有为地迈出“帝业”足迹,做了前瞻性历史铺垫。
记得有个历史性电视节目,一位资深历史学者,对商鞅变法念念不忘,称颂有加,赞其为有国家历史以来,最成功的一次改革,使得栎阳成了名副其实,彪炳史册,最为荣耀,功不可没的改革之都。很多历史学家也承认,法治国家从商鞅始,秦出天下从栎阳始。
从方位看,栎阳在秦的边境地区,东扩战略上的前沿阵地,貎似随时有风险即临,但真正的勇者绝会历险而在,居安思位,积极发力振作,变不利为万利,反而促成了帝业兴旺,委实秦朝初萌的福蕴之都。
止公元前三五0年,秦迁都咸阳,栎阳为都三十四载,即便沦为旧都,经济与军事地位也不容小觑,也是其时仅次于咸阳的粮仓,重要的兵器制造地。秦的奋烈有为,横扫六国,以成帝业,栎阳就是其肯肇所在,发轫之端。其地所经营出的利好,后来还延及汉高祖刘邦,不期然做了汉承秦制的源头。
要说项羽还真是民间所说的莽撞人,混眼子,决无头脑可言。因着私情,将这么至关重要的地方,封给了一味讨好他的秦降将司马欣,而未安排得力心腹干城于此,还封这厮为塞王,建都栎阳。孰料楚汉相争开初,汉王刘邦“还定三秦”,这货就见风使舵,投降了汉王。
刘邦这个太史公笔下的圆滑聪明人,惠而不费地吃了个关中人常说的“软红苕”,乘势以栎阳为汉王都,由萧何治理,做了根据地,终败项籍垓下,践履了“得关中者王天下”之谶言,建立了大汉朝。总结楚汉相争,栎阳这个大后方,委实在调集粮草,号令各方,积力而进,形成拳头打击楚霸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俨然输血库与大脑般存在,保障了大汉朝的统一,稳实可靠地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因其功勋地位,刘邦称帝后初都于此,两年后又都长安,栎阳成了第一个汉都,也是大汉恢复经济,约法有禁,与民休息的发端,由此奠定了数百年基业。即便不做都了,还将历史上第一个平民“太上皇”,刘邦的父亲刘瑞安置在栎阳宫,直到去世后。也许刘邦看望父亲时,这个爱开玩笑的帝王,与自个的父亲“幽”了无数次的“默”,断不会逊于“仲之基业大,还是吾之家业大”的调侃谑语。
我的脑海翻滚这些故事,不觉身入考古发掘地的硕大馆棚,俨然穿越至了曾经威赫一时的历史舞台。虽然这舞台旧貎不在,因了不可控或人为因素——多次水患兵燹,抑或有意坏毁,据说明清时期地表遗迹已荡然无存,故堂而皇之以临潼栎阳为了本尊,成了历史的误区。
事实却在时间的海面浮出,只因了那类似苹果落地的村民取土事件,成了揭橥真相的端倪,随着物证的深入,人们这才恍然大悟,此地才是史实上的栎阳。原来真实并不在名字上,而在文物间,历史还真与人开了个天大的现实玩笑。
这里有三座城遗,其中的三号城,正是历史重大事件的正宗所在,秦汉相继为初都的真正华焕处。经考古解剖,此城拥有古都城建设的第一条轴线,而且设计独具匠心,各处建筑搭配有致,自战国中期建成,稳定沿用至西汉前期,建筑形制,铺陈格式,均未变革。据此平面敷设古迹标记,联系秦汉影视剧的都城镜头,头脑中正用如椽巨笔,次第依台阶、广场,甚或立柱,构画出了高耸巍峨的宫殿轮廓,依当时的技术条件,的确叹为奇观。
我恍若望见峨冠博带的商鞅,虔恭地向秦孝公奏请变法上示,请妥后,回到自个的官邸,一本正经坐在那里,与诸位大员,商榷变法各项落实举措。甚至汉初的萧何,出入衙署忙忙碌碌,刘瑞、刘邦父子相谈甚欢,后宫嫔妃娉婷柔媚的情形。
鲜明的代入感,已然觉得入了那情境剧中,成了其中角色,眼见了大小事体的决断,办公及生活场景。俄而,又穿梭在城池角角落落,抚触城墙宫门,为这承载秦汉两个王朝命运转捩的皇城初都的要妙,拍案叫绝,也仿佛听到了历史老人不无慨叹的回声。
沿着坑道边回转,眼光触摸都城遗迹,为一个时代的政治辉煌而惊叹,为一个时期的皇城文化与生活而惊呼。悉心解读这座城,你得为这凝固的历史而感慨系之。美叹它的瓦当文化,渗透了东方美的魅力。城址遗存的瓦当,可是史深的美符,始于西周,为瓦筒下垂的部分,作用主要保护屋顶檐头,防止风雨侵蚀。
早期简易,多半圆形,纹饰素颜,常见绳纹、弦文、重环纹等等,具有平实的形式美。秦人前期狩猎,其多写实的动物图案,到栎阳后逐渐式微,而葵纹、各种无纹的瓦当盛出,甚而文字瓦当抛头露面,见出文化底蕴,富有抽象的文化气息,恰合了这座城政治变革与社会推进中的转折气味,浓浓的“时代感”。目及瓦当实体,你油然为建古栎阳城时,那些不知名的“艺术家”的精工细作而折服。
你会羡叹它的浴厕,这可是城市生活的表征,尤其那么久远的年代,更为难能可贵。这里有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、最集中、设置最完整的浴室遗址,编序为四、五号的建筑基址内三处浴室、一处壁炉。从残存遗迹看,浴室铺有地砖,四壁贴有墙砖,有下凸的漏排水口,一应俱全,堪比当代,绝让讲卫生的那时人喜不自禁。
三号台基西部为清理出的可分早晚的两期厕所,由室内厕位和室外排污坑组成,从陶便器的发现看,应为冲水式,足见当时的厕所品位了。有这样的环境,商鞅们,乃至孝公,甚至后来的萧何们,高祖、太上皇岂不乐乎快哉,一身清爽,勤于民事之余,尽享悠净恬适。
你得讶异它的城市辅助设施。那时就有排水管网的纵横布设,道路的自在延伸,不由为这城市的周到精缜点赞了。且看那圆洞状陶水管和八字型导水口,坚致筋络状的宫内排水设置,都能折射秦汉人思维的严备超前。还有那步行空心砖,城市内砖铺道路的通达,那时的人就注重城市生活出行的便宜,休闲散步的好处,不无情调,绝对是会生㓉,懂享受,善养生,实实让今人自愧弗如。
当然,一个大晌观览无异于走马观花,不可能了了于胸,单这些正在揺动我的心,让我大开眼界,为多年来的模糊,不知栎阳内里实质而内惭不已。可算学兄,——有过高中历史名师之誉的人,又一次耳提面命,为我这个学弟补上了这堂课。
在我何其荣焉,确实机会难得。又为在学兄处蹭到了历史知识而欣喜,也为生活在秦福汉运地的不远处,自豪不已。
2024年9月21日,读而写斋
作者简介:巴漠,嗜读写作者,文学学士,渭南市二黄水文化顾问,曾在省内外各种刊物发表论文、散文、小说近百篇,出版作品二百万字,著有诗文集《驼铃声声》,文论集《跋涉集》,散文集《水怡》,长篇小说《火山口》(陕西传媒网连载)、《黑石村往事》,小说《白马道》获中华文学星光大道、《今古传奇》第二届全国优秀小说奖,获2022年度网络“最佳诗词奖”、《华文月刊》最佳小说奖。